第1214章劝谏(二) (第2/2页)
说到这里,封德彝又是摇头失笑,满脸的讥讽之色,余音不言自明,就差说上一句不自量力了。 李破其实也就那么一说,之前被激起了些火气,便想逗一逗他,看他如何应对,不想却得了这么一番大论。 心中不高兴的道了一句,你不想咱去泰山就直说嘛,搜肠刮肚的弄这么一篇文章出来,还真是挺不容易的。 看来劝谏君王确实是个颇为凶险的技术活,好在咱现在是皇帝了,不然也得这么小心翼翼的说话,还不得被累死? 封德彝表现还成,他没有怂恿君王跑去泰山瞧瞧,而是委婉的进行劝谏,而且他知道皇帝不喜杨广,还把杨广又拖出来一顿鞭尸。 让李破有些羡慕的是臣下们的历史功底,他们中任拿出一人来,比后来的史学家都要强上不少,历史上的事件,只要有所涉及,他们都能拿出来侃侃而谈,此所谓引经据典者也,甚至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,是当世文人们的基础修养之一。 此时他妆模作样的叹息一声,道:“看来封禅之举乃天命所归,朕还差了一些,所以更要励精图治,希望有朝一日朕也能效仿他们,去泰山之巅看看风景。” 封德彝狠狠的松了口气,觉着嘴巴有些干,“正是如此,臣将来若能陪至尊登临泰山而封之,虽死无憾矣。” 这话倒是真心实意,不管对于君王,还是臣下来说,封禅泰山都是无上的荣耀,非大功绩不能得之。 李破一统天下,其实已经初步的具有了这样的资格,只不过功绩略显单薄而已,若此时大张旗鼓的去泰山,相当于旅游,没太大的意义。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玩笑几句,又邀封德彝饮了两杯,算是给这位滑头的老臣压压惊,这才回到正题。 “卿说其行有二,祭祀天下不过其一而已,另外又该如何?” 封德彝差点把这事都给忘了,思忖一番才道:“臣记得至尊起兵之初,曾大肆祭奠阵亡将士,并设墓园安葬遗体。 前些时李鸦,黄友等人入京,臣与他们交谈过,如今无论是云内,还是马邑城外的墓园当中,每到年节,祭祀英灵者络绎不绝。 边塞百姓都道其功,几乎尽人皆知,那里的人们说起至尊的功绩来,也是津津乐道,不知所云者便要为人所轻视讥讽。 收纳民心一至于斯,历代先贤也不过如此啊…… 此利国利民之盛举,臣以为不如续行于京师,设下墓园,碑刻,祭奠亡于战事的有功将士,其与赏功无异,却又重于开国之功,让后来者敬而慕之。” 李破沉吟良久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凌烟阁。 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。请君暂上凌烟阁,若个书生万户侯。 凌烟阁在后来鼎鼎大名,李世民将开国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列于凌烟阁上,供人敬奉瞻仰,几乎可以说是古之君王对臣下的最高奖赏。 这显示出了李世民的胸怀,无论是前面的君王,还是后来的皇帝都不曾如此,因为他们对功臣们防范还来不及,又如何愿意用如此的方式来提高众人的地位和功勋? 李世民就有这样的气魄,功臣们多得善终,也都各有功绩为人所铭记,这在古代帝王中是很少见的。 凌烟阁则是李世民眼见开国功臣陆续殁去,感怀之下而起意建造。 初衷看上去和封德彝所言差不多,都是为了表彰功臣,将开国之功与后来者的功绩做出了区分。 封德彝的意思其实要更进一步,他觉得开国之时有人升迁太速,想要借此进行制约,让后来人慢下来,渐渐杜绝因功受赏之人越级升迁的问题。 隐藏的就是解决赏功太滥,致使很多人德不配位的局面。 当然了,这肯定不是封德彝一个人的意思,而是三省六部的高官们大多都持有的看法。 换句话说,大家都认为此次年末赏功将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进行封赏,然后用祭祀天地,建造墓园,碑刻等庆祝活动,来给开国之事做个了结。 李破深以为然,大唐的爵位现在已经不值钱了,现在犒赏有功之臣最重要的不是封爵,而是赏官,外加封地。 大唐人口锐减之下,有大片的土地荒芜,封给有功的臣子们就很便宜,大将军们有些要晋上柱国,但顶层的官职就那么多,像上柱国之类的虚衔还要增设一些,以做赏功之用。 总的来说,是到了该到控制一下的时候了……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