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42章无人驾驶核潜艇 (第2/3页)
水淡化处理设备对常规潜艇的作用来讲,算不上特别的大,在携带的物资总量不变的前提下,加载了船载式海水淡化处理设备的常规潜艇,也就是比以前能够在海洋深处多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,时间长了,如何保证潜艇官兵的补给就成了问题。 如果把船载式海水淡化处理设备安装到核潜艇上的话,让核潜艇在海洋深处滞留的时间翻倍,绝对不成问题,如果能够在下潜之前,对核潜艇携带的补给好好统筹的话,甚至有可能让其在海洋深处滞留的时间,增加百分之一百五十以上。 不过这样一来,物资方面的补给就降到了次要的位置,有两个问题反倒超过了物资补给,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。第一个就是潜艇长期下潜,如何满足官兵们的呼吸,另外一个就是如何让官兵们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。 目前的潜艇中都装有氧气发生装置,包括电解水制氧、氧气瓶、液氧罐,仅仅是液氧罐释放的氧气,就足够全艇人员呼吸3个月了。潜艇中还常常使用一种“氧烛”,它由特殊化学材料制成,样子很像蜡烛,点燃后会产生大量氧气。 与此同时,艇内还装有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,它们虽然不产生氧气,但能处理艇内空气中的杂质和有害气体,保持空气新鲜;空调设备则能控制艇内的湿度和温度,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。 另外,潜艇上还装有通气管,在适当的条件下,潜艇可以上升至离水面几米到十几米的地方,将通气管升出水面,吸入新鲜空气,排出艇内的浑浊空气。 这些措施一般都是核潜艇上采用的,常规潜艇因为严重的依赖柴油,一旦下潜到水平面以下,那么其携带的每一滴柴油都弥足珍贵,短时间内消耗一部分柴油,制造氧气,还是可以的,但是想在长达数日、甚至数十日的时间长度内,都依赖柴油燃烧产生的能量来制造氧气,满足官兵们的需要,就显得不太现实了,除非是增加常规潜艇携带柴油的数量,而这一点,也不是那么现实。 另外一个问题,同样非常严重。不管新闻报道中把多少赞誉之词堆砌到当代军人身上,都不能够否认一点,军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,既然是人,就有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。 一艘潜艇也就那么些人,几十个,了不起上百个,这样一个团队,在海洋深处一呆就是数日甚至数十日,每天都有紧张的战斗任务、呼吸着污浊的空气、放眼望去,除了仪表仪器,就是那些熟悉的老面孔,再加上大洋深处通常都是乌漆麻黑的,什么美丽的风景都谈不上,即便是退一步讲,大洋深处真的有什么风景,时间长了,也就腻了。可以相信,除了天生神经比较迟钝或者比较自闭的人之外,大概没人愿意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下呆着。 这两个问题跟补给问题,一直都是困扰着潜艇发展的主要难题。潜艇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一次性携带够补给之后,下潜到海洋深处,在海底一呆就是好几年,久到敌对国家都已经忘了这艘潜艇的存在,可是等到己方有需要的时候,这艘潜艇突然就从海洋深处冒了出来,出现在敌人的家门口,把鱼雷、导弹什么的,一股脑往敌方轰,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,狼狈不堪。 这种潜艇说起来热闹,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。毕竟只要潜艇是人在操作,就需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,不把人的生理、心理方面的问题解决好,什么一潜好几年的潜艇根本就是一种奢望。 不过这些问题对刘士卿来讲,根本就不是什么难题。 “各位,这年头什么都讲究无人式,天上飞的有无人飞机,地上跑的有无人汽车,我们银河实业还搞了机器蜘蛛,我听说现在已经有人搞出了无人驾驶的船只,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搞一种无人驾驶的潜艇呢?如果能够搞出来无人潜艇,那么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,我们只需要每隔一段时间,对无人潜艇进行一下补给和检修,那么就可以让无人潜艇长期的在海洋深处进行潜伏?如果把无人潜艇搞成核动力,那么这种潜艇在海洋深处潜伏个十年八年的,都是有可能的事情。” 刘士卿抛出的这个主意,着实的把在场的诸位将军、专家们跟震了一下子。刘士卿的建议听起来很不错,这种无人驾驶核潜艇真要是造出来,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没有一箩筐,也差不多了。其实现起来的难度一点都不比核潜艇差。 “刘总,潜艇真的要事先在水面上的长时间潜伏,咱们不说别的,就说咱们已经把你说的无人驾驶核潜艇造出来的,你怎么保证这种潜艇的外壳长达几年的泡在海水中,不会被海水腐蚀?如何保证气密性?如何保证潜艇上的各种设备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