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8章  (第2/2页)
 比如搞一点流行歌曲。    甚至想往up主的方向努力,或是带一带明星。    但都凉了。    明显比不上现在做配乐。    只有在配乐上开始大放异彩。    不过,经过李少杰往娱乐化使劲儿,观众们对于李少杰“nb音乐家”的印象也越来越深刻。    这便是很多国家队开始进入娱乐市场的原因。    钱,从来不是原因。    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意识到了一件事。    “艺术”与“娱乐”两极分化,审美出现了严重的断层。    根本没有过渡。    商业化的娱乐变得越来越商业,越来越娱乐,越来越简单,也越来越浮躁。    而艺术呢?却越来越深邃,越来越晦涩难懂。    但两者居然泾渭分明,中间的差距形成了一条极大的鸿沟。    拿语言来说。    大家用的日常口语都是很简单的。    因为需要方便理解,需要便于沟通。    而书面语言,就要整洁一些,严肃一些。    毕竟,无论对于创作者来说,还是阅读者来说,书面阅读需要起码的内容与学识。    而再深一层,才是专业的论文,亦或是文言文等更为高深的“文学”。    虽然从简单到难,越来越深刻,越来越“艺术化”“文学化”。    但这个接受与学习的曲线却很圆润,一步一步来,一步一步的提升文学上的“审美”与理解,一步一步的走向更加深刻的东西。    这使得很多人都能逐渐接受。    可音乐就有些不一样了。    泾渭分明的“艺术化”与“商业化”,令哪怕很多人想要见识一下音乐更深的天地,也会被客观的排除在外。    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后果,就是对于大众的普及程度直接消失。    更多的大众,根本难以找到产品生产的原厂商。    而没有了音乐作品阶段性的过渡……    就像是小时候上数学课一般。    上课的时候讲1+1。    嗯,我懂。    溜号了。    再抬头看黑板,直接就变成了天书。    缺少了过渡,当然就难以理解。    而李少杰的这个做法,恰恰就弥补了这一点。    以更加专业化,艺术化的手法去做一些非常商业化,娱乐化的音乐。    这样,在娱乐之余,也并不缺少深度。    更多的,是作为一个“娱乐”到“艺术”的跳板过渡,让“艺术”接地气,更加深入人心,令艺术也拥有娱乐化的有趣,令娱乐也有艺术化的深邃。    ……    当然,这些热度虽然跟李少杰关系很大,但杰不在乎。
		
		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