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守村人_第417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417节 (第3/3页)

相闻闻,脸上都抹了粉,香香的。

    大同的百姓高兴疯了,他们看到有人跑去山上找石头,回来帮忙钻石磨,大大小小的石磨在工匠手上像艺术品一样被钻出来。

    有更多的窑洞住,有随时能压水的水井,有那么多的石磨、石碾子、石舂、石磙。

    军队干活速度太快了,工匠手艺了得,这就是太子殿下和秦王殿下的队伍。

    石磨是用钻头来刻的,不是用凿子一点点凿。

    挂上蒸汽机,雕刻石头的速度才快呢!

    还有焖焦的、洗煤的、制作蜂窝煤的,山西就不缺黏土,煤泥一混合,就是蜂窝煤。

    大家吃喝后的厕所,全是肥料,现在不能拿出来用,需要沤,必须发酵好了,再撒上石灰杀虫杀菌。

    等到了大豆与高粱相继收获完,再种冬小麦的时候,这个肥才能用上。

    当地的百姓这辈子就没遇到过如此的情况,有若做梦般。

    他们面对的是整个大明最精锐的军队、最好的工匠团体、最先进的技术、最完善的指挥体系。

    “产量平均减一成,还是抗不过倒春寒,关键在于缺少辅助工具,比如地膜。”

    里长向朱标和朱樉说明情况,麦子已经收完了,正在翻耕上肥。

    朱标兄弟二人知道什么是地膜,下丘村的实验室能造出来,铺在地里,又能应对干旱报湿,又可以保温。

    尤其是大地种菜先育苗,地膜扣上,菜苗在天冷的时候开始生长,刚刚暖和,正好移栽,比正常的菜早一个来月。

    大棚里育苗就这么干的,始终先人一步,种瓜更厉害,别人的瓜还得等成熟的时候,这边的瓜上市了。

    “里长,咱还是觉得大棚比较好用,地膜做不出来,难度太大,看你们的制备,成本高到难以承受。”

    朱樉还是认为大棚好,尤其是培育蔬菜秧苗方面。实验室的东西确实神奇,可惜无法工业化生产,只能知道有这种东西和技术。

    朱标同样放弃地膜:“教大家如何使用高炉,顺便再建平炉炼钢,咱走的时候百姓就知道怎么用了。

    有人愿意过来投资,就让他们投资,讲好条件,不能让人平白占便宜。

    这里有天然碱吗?有的话咱们烧玻璃吧!能烧陶瓷的地方就有烧玻璃的原料,就差个碱。”

    他现在越学越聪明,都知道怎么造玻璃和炸药了。

    “殿下,这里有盐碱地,可以熬土碱的,没有方便挖的碱矿。”里长给出答案。

    “那不就完事了?能够来回转化,想提纯就提纯,想要烧碱就有烧碱,想要纯碱就有纯碱,这个我就能做。”

    朱樉来精神了,简单,他会,一点都不难。

    朱标一样点头,对,我也懂,化学很神奇的。

    “做吗?咱们最多再呆半个月,把事情处理完去北平。如果一起努力,可以弄出来二百亩大棚。”

    “行,让大家加快速度,如此可以给阳曲县那里冬天提供新鲜蔬菜,我留人手负责,二弟不能再扔人了。”

    朱标选择做下来,他知道一个大棚对于当地的影响有多大,百姓冬天能吃到蔬菜,补充叶绿素与维生素。

    他既然来一次,下回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,能为百姓提供些东西就提供吧!

    他下令,原来这里有的陶瓷窑,帮着烧下耐火砖,再用耐火砖建玻璃窑。

    本地的百姓跟着忙来忙去的,知道减产一成,却不难过,因为大豆的生长周期短,即便没有完全成熟,煮着也能吃。


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