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:关家逆子,龙佑荆襄 第311节  (第1/2页)
    而蜀中的百姓出于对刘备的信任,起初,大家伙没有想那么多,自发的把五铢钱拿到官府中兑换直百钱,物价短时间内得到控制。   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百姓们又不傻,他们发现手中的直百钱越来越不值钱了。    以前可以买一件衣服的钱,现在连一个衣袖都买不起。    每个人的财富都严重缩水了。    大家还发现,他们虽然越来越穷,可刘备府库中的钱却不断地增加,军费亦不断地增加。    到最后,整个益州百姓对刘备的态度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    也是为何,刘备倚靠的从来都是元老派、荆州派、东州派的支持……    益州本土势力,甚至益州百姓对他的态度……可谓是“一言难尽”!    这些别说支持了刘备,只盼着你刘备行行好,别再进一步的缩减‘直百钱’中的含铜量,进一步的坑我们,压榨我们就好。    不夸张的说,若不是诸葛亮治蜀有一套,再加上《蜀律》的严刑峻法,让百姓蒙受损失,却只能被迫息事宁人。    否则,这套“直百钱”的经济体系下,蜀中早就民怨沸腾、民怨四起,局面铁定控制不住了。    而这也是间接造成了益州本地,无论是氏族还是百姓,与刘备无法达成一条心。    当然……    推行“直百钱”虽然坑人。    但是,刘备却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。    这是基于攻下成都前,刘备向众将士的许诺,放任将士们将官府中钱财自行拿去。    不仅如此,根据《三国志·张飞传》的记载,刘备还赐给诸葛亮、法正、张飞、关羽每个人金五百斤,银千斤,钱五千万,锦千匹……    要知道,这个数字极其夸张……差不多抵得上成都一个郡一年的收入了。    而这些钱从哪来?    只能从可怜的益州百姓手里去“骗”了。    这是季汉政权中,蜀中地区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坑!一个巨大的隐患。    而关麟,他这道题答得虽快。    却是联想到了蜀汉政权中这种“不健康”、“畸形”的经济模式。    蜀汉的魅力……    蜀汉的浪漫主义色彩,本是以人为本。    脱离了百姓的支持,脱离了民望,这个政权早晚会走向陌路……故而,关麟的回答尽可能的避开了“直百钱”。    不能骗老百姓的钱……    那总得找到新的“经济增长点”吧?    于是,关麟就把目光瞟向商贾。    在这份考卷中,他的第一句话是“民富国强”,这是提醒刘备与诸葛亮,千万不可因为小利砸了刘备那“惟贤惟德”的招牌,砸了蜀中百姓的人望。    第二句话,成立商务署,收取商业税。    这是寻找蜀中经济的增长点。    总是把目光放在贫寒百姓这群被“榨干”油水的黎庶身上,那多没意思。    赚钱,就得赚有钱人的钱。    如果说后世,是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里。    那在汉末,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一的人身上,一点儿都不夸张。    从这些有钱的商贾身上搞钱……    建立商务署,收取高额的商业税,约束他们的行为。    而作为回报,大肆提高商贾的地位。    这是“交易”,是关麟这份答案的核心与重点。    人言,江湖不是打打杀杀,是人情世故。    其实,江湖也不是人情世故,而是等价交换。    蜀汉要破“经济”这个困局,那一定要付出些什么,交换些什么。    与其付出益州人的心寒与民心思变,不如付出……商贾地位的大幅抬升,以此去换取更多蜀汉国库的聪颖,从而使得经济领域破局。    需知,古代三教九流中商贾的地位最低。    秦始皇时,商人必须编入市籍。    商人及其子孙,与犯罪的官吏和赘婿一样,都在谪戍之列,随时都可以被押往边疆服役或定居。    汉高祖时期,则是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,不得乘车,不得购买土地,不得纳妾,甚至不得食大肉,还必须与奴婢一样,加倍交算赋钱。    到汉武帝时,又恢复了秦朝的谪戍制度,将有“市籍”的商人及其子孙,再度列入征发对象。    甚而有之。    商人……不但自己被入了名册,连子孙都因出身不好而不得翻身。    如此商人被列为“末业”“贱业”,从事经商者被列为“贱民”。    而站在商贾的角度上去想,似乎……他们也极其迫切的希望地位能够得到提升。    
		
		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